冷暖交替 注意室内温湿度调节

发布时间:2020-06-06 / 浏览数:165

供暖期到来,我们在享受温暖的同时,也要提防“暖气病”悄悄来袭,特别要当心因室内外温差大,室内空气湿度低、干燥、流通差等导致的咽喉肿痛、咳嗽感冒等病症伤身。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三科主任郭喜军提醒,供暖期,控制好居室温度、空气湿度很关键。

室内温湿度不适宜可引发多类疾病谈到冬季里的室内温湿度,郭喜军表示,通过实验测定,冬天室温18℃-22℃,空气中相对湿度在45%-65%时,人体感到最舒适。如果室内温度、湿度不适宜,如室内过干等,可对人体造成以下伤害—呼吸系统:可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,灰尘、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,刺激喉部引发咳嗽,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,发生过敏性鼻炎、咽喉炎、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等疾病。出现嘴唇干裂、鼻咽干燥、干咳声嘶等症状。

心血管系统:冬季室内外温差大,特别是中老年人外出时,容易导致血压骤升及血管痉挛。室内温度过高会消耗人体水分,导致体内体液不足,血液黏稠度增高,血压波动大、冠状动脉“不堪重负”,引发冠心病,容易导致心绞痛、心慌、胸闷等症状。

泌尿系统: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,体内水分丢失多,如果又经常忘了喝水,尿量会越来越少。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1500-2000毫升左右,它能起到冲洗尿路、避免感染的作用,如果尿量过少,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。

眼睛:冬季户外风干物燥,如果回到干热的室内,眼睛泪液不足,容易出现干涩、疲倦、眼痒等症状;较严重者眼睛还会红肿、充血。眼睛干涩时,人们往往会无意识地用手揉眼睛,很容易感染细菌而诱发结膜炎。

皮肤:冬季长时间呆在干燥高热的室内,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及皮肤瘙痒症状。尤其是皮肤分泌油脂能力较差的老年人。

调整好室内温湿度可用这些小妙招“可见,控制好居室温度、空气湿度很关键”,对此,郭喜军建议,冬天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0℃左右,多开窗通风,最好早晚各开一次窗,适当使用加湿器,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半小时。

除了用加湿器、在床前摆盆水来加湿外,在室内养些适合的绿色植物,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。

同时,长时间呆在干热的室内要及时补充水分,多喝温开水,保证每天饮水量在1500毫升以上。饮食上可以结合自身情况,适量增加维生素A、B、C、E的摄入;喝一些麦冬、决明子、菊花等花草茶或蜂蜜水,食用胡萝卜、牛奶、小白菜、茴香、菠菜等。

适度适量,冬季滋补要把握好火候“寒冷冬季由于机体功能相对减退,抵抗能力低下等,更宜进行食补。这对改善营养状况,增强机体免疫功能,促进病体康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”,郭喜军表示,冬季是肾主令之时,冬季天寒,寒邪易伤肾阳,宜食温性食物。以补肾温阳、培本固元、强身健体为原则。如宜吃牛羊肉、狗肉、桂圆肉、枣、蛋、山药、红豆、萝卜等。可以把滋补佳品做成各种粥,如:温补阳气的羊肉粥,消食化痰的萝卜粥,补肺益胃的山药粥,养阴固精的核桃粥,益气养阴的大枣粥等,既能起到滋补作用,又不至壅滞肠胃。对于比较贵重的补品如人参、鹿茸等还可以做成汤羹,或做药酒,每日少量饮用,达到滋补的功效。

郭喜军特别提醒,冬季滋补要适量适度,腻滞厚味的滋补物品不宜过量,免得伤及脾胃反而效果不佳,出现烦躁不安、皮肤发紧、鼻咽干燥、胸闷、头晕眼花、大便不通等“上火”症状,“过度滋补容易导致血脂升高,损害健康”。建议冬季滋补的同时多吃谷类、豆类、蔬菜、水果等,少吃含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多的食物。同时加强有氧锻炼,如慢跑、骑自行车、游泳,太极拳等,这样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,降低胆固醇,有效防止高血脂的发生。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,防止过度紧张和兴奋,有利于预防和控制血脂。

同时,郭喜军谈到,冬季供暖期间,气候干燥,加上饮食偏于温补,食物多含有高蛋白、高脂和高糖,粗粮、蔬菜、瓜果的食用减少,容易造成维生素缺乏,因此食物要多样化,精粗搭配,荤素兼吃。选择圆白菜、白萝卜、胡萝卜、油菜等,这些蔬菜中维生素含量均较丰富。要经常调换品种,合理搭配,补充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。